深圳原創音樂劇《東門!東門》重磅開演 主辦方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薇)「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5月23日晚,深圳大劇院內掌聲雷動,深圳創作團隊傾情打造的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三季原創音樂劇《東門!東門》,在千餘名觀眾的熱切期待中驚艷開演。該劇以羅湖區東門步行街為敘事舞臺,在20世紀90年代的市井喧囂與2024年的繁華盛景間穿梭,借兩代商家的親情羈絆,勾勒出「深圳最早商圈」的蝶變歷程。

值得關注的是,演出當天,有不少觀眾從周邊城市跨城來到深圳觀劇,更有50人觀劇團從中山坐大巴前來觀演,該劇通過「戲劇+文旅」的創新聯動,為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注入文化動能。

深圳原創音樂劇《東門!東門》重磅開演 主辦方供圖

深圳基因:「深二代」的文藝情懷

《東門!東門》由深圳本土團隊傾力打造,導演王哲等主創多為「深二代」,對深圳的成長脈絡與情感記憶有著深刻共鳴。劇中以90年代東門老街為起點,通過阿君、程曉峰等角色的創業故事,展現東門從市井煙火到國際商圈的蝶變歷程。「我們不想做宏大敘事,而是讓市井煙火裏的奮鬥者成為主角。」王哲表示:「東門是深圳的縮影,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與夢想。希望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傳遞『每一粒沙都托起一座城』的精神內核。」

作曲、製作人鄧力將港樂、迪斯科、嘻哈等元素融入劇中,以音樂語言展現深圳的多元與包容。劇中既有90年代的時代印記,又穿插現代潮流節奏,既是對城市文化基因的提煉,也是對「敢闖敢試」特區精神的藝術化表達。鄧力表示:「我們希望每一首歌都能讓觀眾感受到深圳的氣息,無論是歡快的節奏還是深情的旋律,都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此外,該劇此次在深圳大劇院演出較一月份在北京首演已全面升級。從國家話劇院先鋒智慧劇場小劇場,回到羅湖的深圳大劇院大劇場,對團隊而言有了更多挑戰和機遇。《東門!東門》此次演出舞臺設計融入更多本土元素,讓舞臺更豐滿、更有煙火氣。復刻東門老街的霓虹招牌、市集吆喝聲,結合燈光與投影技術,在時空交錯中展現「老東門」與「新羅湖」的碰撞。演員陣容中不乏深圳青年演員,如土生土長的演員陸鵬宇坦言:「參演這部劇,是向家鄉致敬,更是向每一位深圳奮鬥者致意。」

文旅融合:戲劇藝術賦能城市發展

《東門!東門》不僅是一場視聽享受,更成為深圳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深圳國旅新景界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話劇院(籌)、深圳市旅遊協會等單位的支持和推動下,以原創音樂劇《東門!東門》為核心,結合經典景點、特色餐飲及酒店住宿,推出「觀劇+美食+酒店」文旅套餐,吸引粵港澳大灣區觀眾深度體驗深圳文化,形成「看一部劇、遊一座城」的沉浸式文旅體驗,有力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與在地消費。

從中山前來深圳大劇院看劇的張先生表示,作為一名已經退休的觀眾,能在一場演出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欣欣向榮,感受到深圳東門年輕人的精氣神,這讓他覺得不虛此行。陳梅是中山50人觀劇團的領隊,作為一名90年代就曾帶團來羅湖旅遊的資深導遊,她表示,看劇的時候很有代入感,對東門的過去和現在更了解了。

東門作為深圳最早的商圈,承載著城市發展的集體記憶。如今,羅湖錨定「三力三區」建設目標,將東門步行街的商業基因融入新時代發展藍圖——打造國際消費中心核心區、建設深港融合發展先行區、培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從昔日的煙火街巷到如今的創新高地,羅湖正以傳承與突破並重的姿態,書寫新時代的「深圳故事」。《東門!東門》劇中真實還原的百貨商場等場景,既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羅湖如今「三力三區」建設發展藍圖的藝術呼應。

好評如潮:藝術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隨著演出落下帷幕,掌聲久久不息,臺上的主創和演員們含淚誠摯地向現場觀眾鞠躬致謝,臺下不少觀眾也被深深感染。觀眾鍾女士是位深二代,從劇場出來的她紅著眼眶表示,最後看到主創和演員們含淚謝幕,自己也情不自禁落淚了。「看劇過程中就幾度想哭,雖然不是東門奮鬥史的親歷者,但小時候就經常去東門逛街,舞臺上的臺詞、道具、歌曲都讓我有回到過去的感覺。」鍾女士說。

「主題曲都很好聽,非常出乎意料。港風部分滿滿的懷舊感,舞臺搭建的多重『記憶門』創意也很不錯。」戲劇愛好者尹女士激動地說:「必須為這個年輕團隊滾燙的熱情點讚!」

《東門!東門》是此次「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三季深圳展演作品中唯一一部音樂劇,此前已展演的話劇《破空》《又一道光芒》《布吉出租屋》均為深圳本土題材劇目,為觀眾呈現了不同角度和主題的深圳故事。深圳話劇院籌建辦負責人戴紀瀾表示,此次展演希望用好戲吸引觀眾,同時努力為本土新生代戲劇人才搭建集創作孵化、交流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平臺。這也是深圳話劇院籌辦的目標——出人才、出作品、出隊伍,把千家萬戶的心聲書寫在舞臺上,讓大家一起共享戲劇藝術的美好。「我們要讓戲劇不僅是舞臺上的精彩大餐,更要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載體、市民情感聯結的紐帶。」戴紀瀾如是說。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