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有關日佔香港「慰安婦」制度的研究已經破冰,但需要正視的是,未來研究仍需面臨多重障礙,影響學術推進與歷史重現。
首先,日軍於戰敗前大規模銷毀官方文件,使慰安所的設立、運作及人員紀錄嚴重不足,加上香港本地受害者因社會污名與心理創傷選擇沉默,導致第一手資料極為匱乏。以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為例,早些年他花費千元價格經舊書網上購入日軍「廈門指引略圖」已算平價。在收集過程中,他們發現,戰時日本兵拍攝的相關照片,經由其後代慢慢流入市場,數張舊照即索價10萬至20萬元人民幣,這令研究團隊難以承受。
其次,「慰安婦」應得的歷史正義在教育與公共記憶層面的欠缺,顯示社會整體認知度與支援性仍有待提高。散見於日本、中國大陸與臺灣,及英國等地的相關檔案須跨語言、跨國界搜尋,這無形增加了研究門檻。
就香港研究而言,學術層面因欠缺專門研究慰安制度的機構與資源,缺乏長期制度性和政策性的支持。此外,有關「慰安婦」歷史資料與最新研究,亦未能於全政府機構內通用,這對相關研究,甚至對歷史建築的定性造成一系列影響。例如,曾廣為流傳的灣仔船街55號南固臺,以及官網證實曾作過日軍軍官高級俱樂部的中環花園道聖約翰教堂,以上兩址都已是香港法定古蹟,香港文匯報特向發展局提出查閱申請,以期求證上址是否曾於日佔時期被充當日軍慰安所。其回信稱,根據古蹟辦的研究,目前沒有充分證據顯示聖約翰座堂或南固臺曾經用作慰安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