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受已減弱為低壓區的「丹娜絲」影響,全港多區累計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雨量分布不均,荔枝角、青衣和荃灣更超過140毫米,新界西低窪地帶及排水欠佳的地區,水浸情況相對較嚴重,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直擊其中一個重災區元朗新田一帶,包括仁壽圍及新田村等,到埗時渠務署緊急應變隊人員已在不同黑點處理水浸,例如部分低漥位置出現數吋深水浸,車輛及村民出入需要涉水而過,緊急應變隊處理後,洪水迅速退卻。
村內渠道太細太淺去水不及
村民鄭女士表示,前晚至昨早每逢雨勢變大,不消十分鐘村內便出現水浸,「主要因為村內位置凹咗下去,外邊路面沒有事。」經營士多的村民郭先生估計,因為村內的渠道「太細太淺」去水不及,以致一下大雨便發生水浸,需要將貨物擺放高位避免浸濕。另一名村民鄭小姐表示,「因為太大雨,但剛見有(渠務署)工人到場泵水處理,水已經退咗啲。」
身兼香港立法會議員、北區區議員、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月明昨日在Facebook專頁圖文並茂指,其位於新田鄉新田村路的辦事處及新田鄉村一帶昨早水位達十多厘米。她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新田的水浸問題已存在多年,過往最嚴重時,洪水及半個人高。她指出,新田一直都是水浸黑點,主因是附近正進行道路、公路工程,路面被抬高,新田鄉村地勢相對較低,但同時村內的排水系統落後,短時間內難以疏導大量雨水,在極端暴雨下,極其容易出現水浸,「每逢大雨,當區居民出入受阻,必須在路邊巴士站或高處等到雨勢減弱,路面積水排走後才能回家。」
冀科技城基建改善鄉村水浸
陳月明過往密切跟進新界鄉郊和偏遠地區的水浸問題;至2023年她在新田設立地區辦事處後,亦收到不少有關水浸的地區意見與投訴,因此過往亦多次向政府跟進。政府多部門開展聯合視察,包括渠務署、民政處和路政署,當時政府部門承諾會實施一系列中短期改善措施,「但時至今日問題依然嚴重。」
去年10月,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新田科技城撥款時,政府文件提到新田科技城擬建的排水系統,可加強發展範圍內及附近現有村落的抗洪能力,她樂見政府通過大型基建工程改善當區長久以來的水浸問題,「新田科技城作為北部都會區的核心,長遠而言,不應再出現嚴重水浸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