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同學到達北京首都機場合照(嶺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莫楠)由嶺南大學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合辦的第二屆「嶺南-元培 STEM 暑期學苑」於7月4日至12日假北京大學展開,進行為期7天的創新創業訓練營暨STEM競賽,兩校共35位學生參與其中,深入體驗以科技創新結合人文思維的跨學科學習旅程。參加者來自多個學科,包括人工智能、哲學、心理學及社會政策等,不少學生強調,這段經歷不僅是一個訓練營或一場競賽,而是一段自我突破與跨文化學習的旅程。

高卓逸深入學習綠色建築設計(嶺大供圖)

 

主修中文與哲學的嶺大學生高卓逸是其中一位參與學生,他在分享中特別提到,他參與的綠色建築課題組通過AI大數據模型分析,成功識別現行綠色設計的盲點,並創新提出以人為本的環保設計方案。他強調:「相較於創業構想本身,建立優質人脈網絡同樣重要。此次北京之行不僅讓我接觸到更豐富的學術資源,更有幸獲得元培學院創業前輩的實戰經驗指導,深入學習他們在融資與問題解決方面的思維模式,實現了軟實力與硬技能的同步提升。」

Emujin Enkhtuvshin表示這種跨學科協作模式顯著提升了她的社會觀察力。(嶺大供圖)

來自蒙古的嶺大經濟系國際生Emujin Enkhtuvshin表示,這種跨學科協作模式顯著提升了她的社會觀察力,使其能更敏銳地捕捉社區需求,並將創新理念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她指出,活動中的專題研討與導師指導環節有效引導學員將創意轉化為可行方案,培養了應對挑戰的主動性與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素質對於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就業環境具有關鍵意義。」她補充道。

李子賢過去曾赴北京尋求發展機遇。(嶺大圖片)

曾擁有兩年創業經驗的嶺大經濟系學生李子賢,過去曾赴北京尋求發展機遇。他早年參與路演比賽成績斐然,可惜賽後團隊解散,項目最終未能落地。他表示在此次訓練營中,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長關於「深度思考」的分享讓他深受啟發,引導他從市場定位的「高度、深度、跨度、廣度」重新審視產品設計,並運用供需分析框架系統化梳理商業模式,讓他明白到:「創業不僅要做好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掌握人心。真誠是每個人最基礎的投資,三者缺一不可,方能攻克創業難關。」

他坦言,初期與北大團隊成員遠程協作時面臨不少溝通挑戰,但透過坦誠對話與明確分工,團隊逐漸建立信任與默契,並從中學會凝聚跨文化團隊的生產力。李子賢笑說:「在活動講座中為我們分享的老師與學長們,深化了我對於人道科技、創新創業的理解,使我對於科技的人性應用與未來的生產力趨勢、社會變革有了全新的認識。」

古鑠汶表示很高興能結識嶺大優秀的同儕與前輩。(嶺大供圖)

來自臺灣、就讀北京大學政治、經濟與哲學專業的古鑠汶表示,很高興能結識嶺大優秀的同儕與前輩。他讚賞嶺大同學思維活躍、心態積極,善於在不同領域發掘發揮專長的機會與方法,為他的創新創業視野帶來許多新啟發。「活動中的講座與學長分享,深化了我對人道科技與創新創業的理解,使我對科技的社會應用、未來生產力趨勢及社會變革有了全新認識。」

李東輝表示本次暑期學苑完美體現兩校「博雅教育」與「創新實踐」的辦學理念。(嶺大供圖)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實踐型學習項目)李東輝教授強調,本次暑期學苑完美體現兩校「博雅教育」與「創新實踐」的辦學理念,是內地罕見以創新創業為核心的精品學術活動,使學生在密集培訓中實現科技素養與社會視野的有機融合,同時締結深厚的跨地域友誼。依托北京大學這一國家級學術平臺,成功吸引眾多優秀學子踴躍參與。她更提到活動結束後,美國的嶺南基金會將持續支持學生團隊的創業成果,協助他們進一步孵化項目並對接外部資源與融資機會,彰顯嶺大作為重視實踐創新、致力為學生創造多元發展機遇的特色高校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