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文獻館推出「特藏賞閱」活動,讀者可到館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現場閱讀。
●圖書文獻館藏有大量珍稀美術圖書文獻,圖為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之《明畫全集》。
●關山月美術館圖書文獻館,以濃厚的藝術氛圍、專業的美術特色和嚴格的選書標準而著稱。
●圖書文獻館定期發布「美讀品書」推薦榜單,成為讀者獲取美術知識的「導航儀」。

「這一期賞閱《明畫全集》,我們了解到明代宮廷繪畫不僅限於承繼宋元院體風格,亦有林良的水墨寫意畫法備受推崇。明代宮廷繪畫涉及題材十分廣泛,例如虎圖在宮中甚為流行……」這是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圖書文獻館(以下簡稱「圖書文獻館」)舉行的一場關於《明畫全集》的特藏賞閱活動。讀者於此可欣賞到系列珍藏古畫套書,還可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細節,盡情徜徉於藝術海洋。在深圳這座以創新為基因的現代化都市中,作為全國首家面向公眾開放的美術專業型圖書館,圖書文獻館歷經3年演變,正以「小而美」的姿態,通過提供專業的藏書體系與獨特的文化服務,為大眾讀者打開通往文化藝術的一扇窗。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從《中國美術全集》《秘殿珠林與石渠寶笈》《敦煌文化探微》等中國傳統美術書籍,到《牛津藝術辭典》《弗萊藝術批評文選》等海外文化藝術書籍……這個位於關山月美術館內的「館中之館」,以優雅的環境、濃厚的藝術氛圍、專業的美術特色和嚴格的選書標準而著稱。市民可以欣賞印刷精美的中國古代美術、近現代美術、各民族和地方藝術,西方藝術、日本藝術、印度藝術、非洲藝術等美術畫冊,還可以查閱不同地域、斷代研究的美術史著作和作品集,以及閱覽國內外最新藝術期刊。

圖書文獻館項目負責人陳旭霞回憶,設立一座圖書文獻館的想法起源於她在修讀藝術史博士期間。在查閱了各種專業機構與圖書館的大量文獻資料之後,她認為,在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升級的粵港澳大灣區,也應當有一座專業的圖書館,為市民搭建一座文化藝術的知識寶庫。恰逢深圳圖書館也希望發展更多特色型圖書館,陳旭霞便開始踏上了創辦圖書文獻館之路。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圖書文獻館於2022年6月24日對公眾正式開放,當日也恰是關山月美術館建館25周年紀念日。

陳旭霞介紹,開放近3年來,目前圖書館文獻館藏有約12,000冊圖書,藏書堅持「80%美術專業圖書、20%文史哲背景文獻」的配比原則,即80%的藏書聚焦美術領域,涵蓋中外美術史、繪畫技法、藝術理論、作品圖錄等;剩餘20%則涉及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為讀者提供跨學科的知識支撐。

引領公眾解鎖珍本密碼

圖書文獻館藏有大量珍稀美術圖書文獻,如民國時期《時代畫報》影印本、海外藝術期刊,以及《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等珍稀畫冊。陳旭霞指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大型系列畫冊,是浙江大學與浙江省文物局合作編纂出版的大型斷代繪畫及文獻總集,包括《先秦漢唐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首次對散布於全球的中國古代繪畫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編纂和出版。此外,圖書文獻館還藏有由Jane Turner編,牛津大學編撰出版的《牛津藝術辭典》(The Dictionary of Art)34卷本。《牛津藝術辭典》堪稱是全世界最權威的藝術辭典,囊括全世界從史前到現代、從大洋洲到北美、從日本到非洲共計41,000篇視覺藝術相關詞條,包含超過21,000位藝術家、贊助人、收藏家、作家、評論家相關傳記以及15,350幅插圖。

圖書文獻館每次精選2至3冊大部頭圖書,讀者可到館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現場閱讀。工作人員現場示範「無損翻書法」,讀者需佩戴手套翻閱,既保護了圖書,又增添了儀式感。有市民感嘆,「以前只能在畫冊封面上看到的名作,現在可以近距離欣賞,這種體驗太珍貴了!」不少專業人士亦慕名前來,有美術教師表示:「在這裏能看到其他圖書館不外借的珍本,對教學研究幫助太大了!」

圖書文獻館還會定期發布「美讀品書」推薦榜單,結合節氣、節日與熱點事件策劃主題書單。例如,針對假期的熱門旅遊路線,圖書文獻館精選《敦煌文化探微》《中國園林》等圖書,為家長提供「文化遊覽指南」,力求成為讀者獲取美術知識的「導航儀」。

讓美術知識「活」起來

如果說藏書是圖書館的基石,那麼專業的講解活動則是其靈魂。在陳旭霞的策劃下,一系列品牌活動讓美術知識走出書架,走進公眾生活。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美讀之鏡」系列學術講座,自2023年始,迄今已舉辦13期,經常一票難求。

在陳旭霞看來,藝術是形象的、直觀的,藝術欣賞不僅僅需要興趣的引導,還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與信息儲備。「美讀之鏡」作為映照的媒介,旨在為讀者和藝術作品之間構建觀照的平臺。其主題選擇力求在讀書與觀展之間建立相關性,以期為讀者的品讀與鑒賞活動提供專業的指引。「美讀之鏡」每年設立年度主題,每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在主題之下,從不同角度主講。如2025年度主題是「源遠流長的廣東人物畫」,計劃通過5次講座為觀眾逐步打開中國人物畫的精美畫卷,再移步至廣東人物畫,慢慢聚焦明代中期至20世紀廣東人物畫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希望經過一年的講述,讓觀眾朋友了解中國人物畫,熟悉廣東人物畫,並以此為起點去理解其他中國畫科,甚至能在欣賞外國藝術、當代藝術時加以對比、循跡和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