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香港完善了國安法律,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明目張膽的反中亂港行徑銷聲匿跡。但是,中央和特區政府一再提醒,要警愓「軟對抗」。

的確,樹欲靜而風不止,花樣百出的「軟對抗」仍然暗流湧動,千方百計干擾破壞香港來之不易的安全穩定、聚焦發展的大好局面。社會各界必須齊心協力認清「軟對抗」險惡本質,堅決抵制,守護香港長治久安。

慎防假民意擾亂施政

所謂「軟對抗」,並非明刀明槍、暴力衝突,而是以隱蔽、潛伏、欺騙的方式,打著不同名義,製造謠言、誤導公眾,從而達至挑戰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定的目的。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講,這些「軟對抗」分子猶如「小人滿街」,雖不拿刀槍,卻用言論、資訊和文化等方式進行煽動,影響民心。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亦指出,「軟對抗」是透過一些看似和國家安全無關的議題作為切入點,利用假新聞、假消息或者偏頗報道等,通過輿情、網上發酵等手法分化社會,或是挑動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矛盾或者其他負面的情緒,「從而煽動市民對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的憎恨」。

舉例來說,近日香港文匯報揭發「本土研究社」以以偏概全的手法抹黑特區政府發展生態旅遊,就是「軟對抗」的典型例子。

「本土研究社」以環保、保育為名,撰寫不少看似專業的報告,卻被真正的專家踢爆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刻意誤導市民,製造社會恐慌。譬如針對特區政府推出的生態旅遊項目,他們聲稱發展就必會破壞生態,煽動市民提交大量範本式的反對申述書,營造假民意,企圖阻礙香港的正常發展。

市民對「本土研究社」的反應最能說明問題。在白泥及尖鼻咀一帶,居民紛紛指出,這些所謂的環團從未真正落區考察,卻閉門造車、紙上談兵,毫不關心當地居民因缺乏發展而面對的生活困境。有村代表甚至指責他們活在象牙塔,根本不了解實情,只懂得「抽水」搞「軟對抗」。

事實上,世界各地的例子早已證明,保育與發展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共融互惠。新加坡、哥斯達黎加等地的生態旅遊項目,都是在保育的同時,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推動經濟增長,並獲得國際認可。但「本土研究社」偏偏視而不見,只選取個別負面案例作文章,明顯是另有用心。

提高市民辨識能力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作主旨致辭時表示,「要清醒看到,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各種『軟對抗』花樣翻新,外部敵對勢力對香港插手干預一刻也沒停止,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的鬥爭沒有結束」,「大家要擦亮眼睛、認清本質、堅決鬥爭」。

香港在2019年發生修例風波,好不容易回復法治穩定,絕不能讓隱形「小人」乘虛而入,以「軟對抗」手段再度攪亂香港。每一位香港市民都責無旁貸擦亮雙眼,齊心協力抵制「軟對抗」。

首先,特區政府必須提高警覺,主動揭露「軟對抗」的虛假資訊及誤導言論,並盡速澄清,避免市民受誤導。例如針對「本土研究社」的失實報告,發展局及專業人士應及早介入,用具說服力的數據及事實,駁斥其錯誤言論。

其次,必須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媒體素養及辨識能力。正如李家超所言,「軟對抗」往往是「道貌岸然」的,若市民輕易相信某些片面資訊,就容易被誤導。因此,學校及社區應定期舉辦媒體識讀課程及講座,教導市民如何分辨真假資訊,明辨是非。

第三,全社會應共同發聲,揭穿這些「假環保、真搞事」的團體。「本土研究社」的活動明顯已超出環保議題,甚至有意製造社會分化,挑戰國安底線,公眾應齊聲譴責,向這些「軟對抗」勢力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