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臨床醫生,我們希望能把腦機接口研究轉化到更多臨床實際應用中。」浙江大學腦醫學研究所所長、臨床腦機接口浙江省工程中心負責人張建民表示,眼下連接人腦與電腦的步伐正在加速,針對腦血管病、外傷、漸凍癥、難治性癲癇,以及帕金森氏病、抑鬱癥等多種病癥,都有不同方向的腦機技術正在研發。

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在張建民看來,隨著神經病學的發展,未來將進入「腦科學」時代。只有認識腦,才能做到治療腦、調控腦。腦機接口技術,就是探索大腦奧秘的重要工具。但腦機接口技術的進步,並不是單靠醫學探索,而是涉及醫學、材料、電子、集成電路等多個學科,需要跨學科合作和醫工深度融合,醫院將在其中發揮重要的橋樑作用。

3月12日,國家醫保局發布《神經系統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該指南首次將腦機接口新技術單獨立項,設立了侵入式腦機接口植入費、取出費,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等價格項目。「相比國外,中國做腦機接口,在製造業基礎和研發成本上都有比較明顯的優勢。醫保立項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腦機接口的發展前景,在符合醫學倫理的前提下,通過產學研醫深度合作,加快推出一批自主研發、可用於臨床治療的腦機接口產品。」

此外,醫保政策對腦機接口的支持,不僅加速了技術的臨床應用,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張建民認為,醫保的介入相當於為腦機接口技術的臨床應用開出了一條「綠色通道」,大大縮短腦機接口產品落地的時間,有助於形成產研應用的良性循環,推動技術與產品的普及,給癱瘓、失語等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