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曾兩次到訪新界粉嶺樓村,尋找曾被本港媒體公開報道過的香港「慰安婦」「阿月」,但每次均因語言不通空手而歸。他表示,研究團隊一直關注香港「慰安婦」史實,明後年有望取得部分進展。他亦期望,相關研究能夠得到香港特區政府與學術界的協助。對此,從事日佔香港空間史研究的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表示歡迎與支持。民間團體「歷史監察 網民自發」召集人李美娜亦表示,兩地學術界和政府若能就香港「慰安婦」的調查與研究進行通力合作,則能更加完整地展現日本「慰安婦」制度於中國的全景信息,為「慰安婦」正名奠定良好基礎。
研究成果可互補
1999年蘇智良藉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期間就香港慰安所情況作田野調查,並由多名當地經歷過日佔時期的居民指認,確認位於駱克道與菲林明道交界處的「東華三院德雅樓」(香港記憶網站顯示其現為東超商業中心)曾被日軍佔用做過「慰安所」。而該信息同早前被媒體和民間志願者們搜集的灣仔船街55號南固臺、中環花園道聖約翰教堂、九龍旺角彌敦道的鑰智中學、新界粉嶺樓村老屋,以及李樹芬在回憶錄中提及的灣仔慰安所「中華旅館」等信息一樣,暫未被錄入鄺智文主導的日據香港空間史研究有關慰安所的數據庫。鄺智文回應稱,其團隊未能在現有的史料中看到相關建築的具體用途描述,未來會查找更多具體資料,待予以求證後再考慮將其錄入。
他亦歡迎內地學者來港研究和合作,充實日佔香港下的相關研究。
此外,李美娜在2016年發布的《雲梓日記》記述了一名被記為「醜婆婆」的粉嶺「慰安婦」個案顯示,日軍於新界亦設有慰安所。鄺智文判斷並回應香港文匯報說:「應該有的,因為那裏也曾有日本駐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