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表示,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再次印證了內需作為「壓艙石」的關鍵作用。過去四年間,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86.4%,這一數據不僅凸顯了國內市場的超大規模優勢,更揭示了中國經濟在承壓前行中形成的獨特發展邏輯。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四年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期間提高8.6個百分點,消費領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蘇劍認為,數據折射出居民消費結構的深刻轉型。智能終端的普及印證了技術賦能消費的浪潮,360全景運動相機、AI智能眼鏡等新品類的爆發式增長,既展現了產業鏈創新的成果,也反映出消費者對智能化、個性化產品的旺盛需求。國潮經濟的崛起則彰顯了文化自信對消費市場的重塑,非遺體驗、城市漫步等新興業態的走紅,說明消費場景的邊界持續拓展。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蘇劍指出,以舊換新政策的擴內需效應正加速顯現。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直接降低消費門檻,激活大宗消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的同時,還能倒逼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產品迭代力度,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更深層次看,以舊換新政策已超越短期刺激範疇,成為構建長效內需體系的關鍵舉措。

改善民生釋放更大消費潛力

據最新數據顯示,過去四年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0.2%。「投資結構的優化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30.2%的貢獻率背後是投資導向的深刻變革。」蘇劍提到,在「兩重」建設框架下,國家戰略與民生需求的結合更加緊密,核電領域民間資本參股比例突破20%的突破,彰顯了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持續多年快於整體投資增速,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等紛紛落成,更加注重增強發展後勁。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對民生領域的傾斜取得顯著成效,過去4年78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建成不僅解決2,000萬人的居住問題,更通過改善民生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力。

此外,消費與投資的良性互動構建起經濟循環的新範式,消費升級倒逼產業升級,投資優化又反過來提升消費能級,這種互動機制在數字經濟時代展現出更強韌性。蘇劍表示,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內需貢獻率86.4%的數據不僅是階段性的成績單,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里程碑。當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加,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正通過消費升級、投資增效、循環暢通不斷強化,為高質量發展構築起堅固防線。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